湘西草堂

作者:    来源:船山学研究基地     发布时间:2017-5-4 11:09:33    点击次数:[2385]

湘西草堂坐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菜塘弯,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、哲学家王船山故居,为衡阳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、全国文物保护单位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湖湘文化基因库。
湘西草堂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(1675年),有茅屋三间,左为住房,右为书房。王船山先生后半生在此潜修十七年,遗著800余万字。1981 年湖南省文化局拨款重修草堂,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[1]  。
湘西草堂占地2100平方米,建筑面积180平方米。正厅面首横挂赵朴初先生书写的《湘西草堂》匾额,厅堂内正面墙上挂着船山画像,像下分别挂放“衡岳仰止”等称道王船山先生的横幅金匾,厅堂内两侧墙上挂着清代著名人物题写的楹联。正厅的左边正房为住室,陈列有王船山的床铺、被席、书桌、七弦琴等复制品;右边的正房是书房,陈列有船山的部分著作,还有当代全国著名书画家撰写的条屏、楹联[1]  。
湘西草堂院内,茂林修竹,绿荫如盖,旁有古枫,其干粗大而弯曲,形若骏马昂首跃前,王船山生前称之为“枫马”。还有一株古藤,铁骨盘旋,蜿蜒上升,俗称“藤龙”,为王船山亲手所栽,是全国年龄最长的藤科植物。如今枫马藤龙奇状异貌,生机盎然,中外游客誉之为草堂“奇观”[1]  。
 
湘西草堂
离湘西草堂4公里的曲兰镇船山村大罗山脉的虎形山上,有座船山墓庐,系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)年衡永郴桂道道台谭启瑞修建。1981年又按原貌进行了修建。坟圈青石砌就,正中立汉白玉石碑,上刻“伟大思想家王而农先生之墓”。旁刻有自题墓志铭:“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,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。幸全归于兹邱,故衔恤以永世。”坟圈刊清代名人王闿运及唐鉴词。坟墓主体占地100平方米,正中为王夫之墓,左为王夫之之继配夫人墓,右为王夫之四儿媳刘氏坟,坟盘共石阶三级。二级石阶分别立《重修墓记》和《保护告示》。两边石刻对联两幅:“前朝干净土;高节大罗山。世臣乔木千年屋;南国儒林第一人。”[1]
 

发展动态
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位于衡阳市衡阳县曲兰镇湘西村石船山附近。
湘西草堂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(1675),[2]  时茅屋3间,中为堂屋,左为居室,右为书房。王夫之晚年在此居住17年[2]  ,发愤著述,终身于斯。自题堂联云:“芷香沅水三闾国;芜绿湘西一草堂”,船山故居又称湘西草堂。[3]
 
草堂大厅船山遗像
王夫之逝世后,其子王敔康熙五十四年(1715)将茅屋改为砖木结构瓦房。敔殁,草堂几经沧桑,屋宇田塘,“竟性豪石”。[3]
至乾隆六十年(1795),由王夫之的曾孙王其旋设法收回,并加修茸。[3]
嘉庆全天酉(1813)、乙亥(1815)间改作祠堂,门额题“船山祠”。[3]
咸丰辛酉(1861),祀田收回,祠产复完。自此,湘西草堂得以保存。[3]
1981年,衡阳县人民政府对草堂进行全面修复,并对外开放。[3]  湘西草堂座西北,朝东南,占地2100平方米,建筑面积176平方米。横列式平房,前出廊,一进三间,中为堂屋,两侧厢房;悬山顶,盖小青瓦,为湘南古民居建筑风格。门额题“湘西草堂”,系赵朴初书丹;门联为“清风有意难留我,明月无心自照人”;前廊树石碑两通,分别为清宣统二年(1910)衡永郴桂道保护草堂告示和1981年衡阳市衡阳县保护草堂的通告。堂屋内正中悬挂王船山画像及船山自撰联“六经责我开生面,我自从天乞活埋”,画像悬挂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题写的匾额“高山仰止”。两侧厢房兴办复原、辅助陈列。湘西草堂右前方0.5公里许有一枫树,名“枫马”,王船山生前常在此读书;左行1公里许有故居败叶庐,5公里以外大罗山下有船山墓庐。
 ]
堂内建筑
编辑
堂屋内正中悬王船山画像及船山自撰联“六经责我开生面,我自从天乞活埋”,画像上悬挂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澎题写的匾额“高山仰止”。两侧厢房举办复原、辅助陈列[3]  。草堂院内,茂林修竹,绿荫如盖,旁有古枫,枫马藤龙奇状异貌,生机盎然,中外游客誉之为草堂“奇观”。
 
湘西草堂
船山墓庐,系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)年衡永郴桂道道台谭启瑞修建。1981年重修。坟圈刊清代名人王闿运及唐鉴词。
 
王船山故居——湘西草堂
1956年7月和1983年10月,王船山故居、王夫之墓均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评论
一、湘西草堂是王夫之晚年所筑的居室兼书堂。
 
湘西草堂
古代的许多建筑在当时实际上是做书院用的,但不冠书院之名。夫之一生闭门隐居40年,不与官员往来,不食朝廷俸禄,生活全靠居室课徒所得,这种教学与私相传授的从游方式是一样的。夫之的一些著作实际上就是教学课艺,写完了就给学生拿走了。夫之晚年,身体日见衰微,只管编撰课本,具体课徒养亲的工作由季子王吾承担。王吾筑“蕉畦室”于草堂之侧,从游的学生称他为蕉畦先生。夫之也偶然到堂授课,随处指点,这在传世的三种《湘西草堂记》和后人的各种研究文献中说得很清楚。因此,草堂兼有书院功能是不用怀疑的。
二、王夫之的文化价值,是过去三百年来历经曾国藩、曾国荃、郭嵩焘等无数先贤前赴后继的开掘才慢慢发现的。读《曾国藩全集•日记》,知道那时候,仗打得很激烈,曾国藩要调兵遣将,在各条战线上与太平天国军作战。这年是同治元年,曾国藩部署九弟曾国荃攻打南京。这是生死攸关的战 役。
 

二更……四点入内室,阅王而农(夫之)所注《张子正蒙》。(十月初五)
二更三点入内室,阅王而农先生《通鉴论》数首,论先主、武侯、鲁子敬诸人者。(十月十七)
二更三点入内室,阅王而农先生《通鉴论》杨仪、孙资诸篇。(十月二十八日)
二更四点入内室,阅王而农先生《通鉴论》何晏等篇。(十月二十九)
二更三点入内室,阅王而农先生《通鉴论》数首。(十一月初一日)
 
湘西草堂风光图册(18张)
这样的记载,有时不间断地出现,有时断续出现。不管仗打得如何,总是在深夜入室,凌晨才从书斋出来,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声,被曾国藩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到同治五年,记载又有了新变化。
辰正开船,阅《乡饮酒义》、《射义》、《聘义》。中饭后阅《丧服四制》,又补阅《投壶》……未刻……将近三日所看之书酌加批识,兼录朴目。……夜又批《礼记》二条。余阅此书,本为校对讹字,以便修板再行刷印,乃覆查全书,辩论经义者半,校出错论者半……若前数年在安庆、金陵时,则反不能如此之精勤。 这一天是同治五年(1866)六月二十日。因为公务,人在旅途,王夫之始终陪伴着他,真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天。而此前,曾家军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,攻取南京城,太平天国从此一蹶不振。王夫之的书也在同治四年十月刻竣,称《船山遗书》,是当时的全本,共收著作56种,322卷。曾国藩在《船山遗书序》中说:“国藩校阅者,《礼记章句》四十九卷,《张子正蒙注》九卷,《读通鉴论》三十卷,《宋论》十五卷,《四书》、《易》、《诗》、《春秋》诸经《稗疏》、《考异》十四卷,订正伪脱百七十余事。”又说“因军中鲜暇,不克细紬全编。”在战争节节胜利的同时,王夫之的著作被曾氏兄弟一印再印,分送朝野上下,将帅兵弁,大名如同旗帜在各条战线传扬,许多将士战死沙场的时候,手中没有刀枪,但有王夫之的书。
 
湘西草堂
三、王夫之(字而农,号姜斋),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(1619)。时逢乱世,悲痛黍离。顺治五年(1648),曾举兵衡州府衡山县,阻击清军南下。顺治十四年(1657)以前,为抗清复明,民族节义而崎岖奔波,甚至改姓隐名,在山中东躲西藏,过着久无宁日的流亡生活。直至事不可为,遂专一闭门课徒著书,总结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,营建自己博大的学术体系。顺治十七年(1660)始到衡阳衡山以西寻觅隐居之所,避乱于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,最终在茱萸塘构筑竹篱茅屋,名曰“败叶庐”。这时,夫之已年近四十。有了相对安定的避居地,使他有条件招收更多的学生,改变一地的文化荒漠的现状,并得以集中精力探讨哲学、历史与社会政治问题。此后12年,他在败叶庐一边教书,一边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著作,如《尚书引义》、《读四书大全说》、《春秋家说》、《春秋世论》、《续春秋左氏传博议》及记录南朝永历政权的《永历实录》等。其中《尚书引义》竣稿于康熙二年(1663),在这部作品中,他借阐发《尚书》经义,抨击明代政治弊端,进而总结历代王朝覆灭的思想教训,对玄学、佛学和宋明理学进行批判,此后在他71岁的时候,对这部著作进行了修订。康熙八年(1669),王夫之已年过半百,身体日见衰弱,卜居十年的小屋也已不能抗御风寒,于是他又在败叶庐后构筑新屋,名观生居。此后六年,每当冬春两季便移住观生居中。
 
此处是王船山休息之地
 期间,又陆续撰成《诗广传》、《礼记章句》等著作,重订了《老子衍》。
康熙十二年(1673)吴三桂兵变,次年正月兴兵檄文传到衡州,旋即吴兵攻占了湖南全境,王夫之在门人陪伴下,走出家园,频繁往来于衡阳、长沙、岳州之间,实地考察和谨慎分析了清军与吴军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变化,做出了最后的选择,继续归隐,以课徒著述终老。从这一年起,他以“顽石”自喻,蛰居在石船山下的新居湘西草堂中。此后17年,王夫之深居简出,专意著述,直至康熙三十一年(1692)逝世。在草堂居住期间,先后写下了《思问录内外篇》、《张子正蒙注》、《噩梦》、《读通鉴论》、《宋论》等数十种脍炙人口的著作。

 

分享到
相关链接